最新統計數據顯示,自2014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以來,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累計實現交易量超過3億噸,成交金額70多億元,交易量和成交金額均居全國第一。
在位于湖北省武漢市中北路知音廣場大樓的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,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年輕人不停地敲擊著電腦。他們每天的工作,就是作為經紀人,買賣看不見摸不著的“二氧化碳”,一筆筆碳排放權的交易就在他們的手指下完成。
該中心負責人介紹,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中的最大元素,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“兇手”。目前,地球上每天排放二氧化碳6300萬噸,正在不斷“捂”高地球的“體溫”。為了讓地球“降溫”,全球先后達成了《京都議定書》、《巴黎協定》等國際協議,世界各國共同執行二氧化碳減排計劃。正在加快邁向“綠色低碳”的中國承諾: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%~45%。
如何實現減排目標?借鑒國際經驗,湖北省率先成立了碳排放權交易中心。對每家企業實行二氧化碳排放限定指標;有效減排的企業,將多余指標出售,而那些超標排放的企業,就得掏錢買指標。2014年,該中心正式啟動,交易平臺如同股市,買方賣方分別出價,系統撮合成交,交易時間與目前滬深股市一致。
剛開始,一些企業對這個買賣很不理解、抵制:過去排放的氣體達到環保標準即可,至于排多排少沒人追究;現在排放量有了配額,超出配額,就要付費,費用還不便宜。
為了推動碳排放權的交易,該中心所有經紀人主動上門,對企業負責人曉之以理、動之以情,真心幫助企業尋求節能減排方法、設計最優的碳交易方案,最終打動了企業。當年,一家知名水泥企業為“超額”排放的碳支付了數千萬元,真正感到“肉疼”了,趕緊投資購置減排設施。第二年,這家企業迅速由買家變成賣家,在獲譽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,出售節余的碳排放指標,獲利900多萬元。
從正式啟動交易試點到今年8月31日,湖北碳排放權中心市場成交量3.10億噸,碳交易總金額71.99億元,均居全國第一。
該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,碳排放權交易不僅盯著工廠,也從另一角度詮釋著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。湖北省通山縣在燕廈鄉種楠竹10514畝,成為全國首個可進入國內碳市場交易的CCER(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)竹子造林碳匯項目,預計20年可吸碳13.11萬噸。目前,該指標也開始交易,供給方是林業部門,而需求方是工業企業。這意味著,這片竹海將成為一家取之不盡的“綠色銀行”,為當地農民持續增收。
在碳交易經紀人的指導下,湖北許多企業都設置了專門的碳資產運營部門、崗位。碳資產可以用來質押貸款,也可以托管,變成真金白銀。目前,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支持碳金融業務授信已達1000億元,碳質押貸款、碳資產托管等碳金融產品創新數量與資金規模始終保持全國第一,成為綠色發展新動能。在2014年~2016年3年間,通過交易累計減排二氧化碳2600多萬噸。
(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