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陳舊、雜亂、簡陋。”7月2日,記者再次走進鶴慶縣金墩鄉趙屯村,映入眼簾的磚瓦窯給人的感觀并不愉悅,猶如黑不溜秋的古城堡,又像斷壁殘垣的舊村落。
在下瓦窯自然村,過去每天有上百人忙碌的窯區冷清了,只有4個窯主在看守場子。每座窯的門口都有一塊長方形木板,上面貼有鶴慶縣環境保護局封條,落款日期為2018年6月16日。
“6月16日起,23座窯全部斷電、斷水、停止生產了。”家里有2座磚瓦窯的村民楊合基說,他前幾天幫助鄉、村干部動員窯主關閉磚瓦窯。記者跟隨他走在凹凸不平、曲折狹長的窯間“小路”上,隨時擔心一腳踩空,跌得渾身又黑又臟。52歲的楊合基坦率地說:“家里的小孩看也不愿來看一眼,覺得這個活計又臟又累。”
記者站在晾曬磚瓦的塑料棚下,感到身體悶熱,聞到塑料吸熱后散發出的一股怪味。問起制作磚瓦的工序,楊合基一口氣說出10多個名稱。問及“磚瓦生產過程中有哪些職業危害?”他在這個行業干了36年,竟然一句也答不上來。楊合基和他的同伴們,大多從十五六歲起就在磚瓦窯上做活,好多人都沒有想到過落后的工藝將被社會發展所淘汰。
歷史上,趙屯村也稱為“瓦窯頭”,當地黏土質量很好,因此興起瓦窯產業。如今,黏土資源越來越少,窯主只能到外縣購買原料。楊合基說,“一車約3.5立方米,要花300元至450元。”
家里有3座窯的蘇利紅介紹,“五六年前,窯上燒煤變為燒柴,因為煤價漲得太高,而用柴燒出來的磚瓦質量更好,加上周邊舊木柴資源豐富,比如木材加工廠的邊角廢料、舊房拆除的木料、建筑工地廢棄模板。”鶴慶縣森林公安局局長洪陸叁向記者證實了窯主用柴來源的說法。
鶴慶縣環境保護局局長絞光條介紹,趙屯村的磚瓦窯,最早的建于1918年,最晚的建于2013年。高峰時期超過八九十座,現存23座,分屬10家農戶。通過縣、鄉、村干部努力做工作,截至6月9日,有19座停止生產。6月15日,縣政府接到中央環保督察組“回頭看”轉辦舉報件時,有關部門赴現場核查發現有4座仍然在生產,責令他們于6月16日17時前關停。他說,“窯主們雖很舍不得,但對磚瓦窯關停工作比較配合,自己動手用磚和沙灰封住窯口。”
6月上旬,窯主們先后接到了縣環境保護局《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》、縣國土資源局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》、縣商務和市場監督管理局《責令改正通知書》。讓記者頗感意外的是,有的窯主說:“我們祖祖輩輩靠瓦窯為生,自己也干了二三十年,既沒有領取過營業執照,也從來沒有人對我們說過不能干。”當地村組干部也承認,對磚瓦窯已經習以為常、見怪不怪,成了一個管理“盲區”。由于相關部門宣傳教育工作滯后,窯主們并不知道自己違法違規,甚至還希望得到政府補償。有的村組干部也糊涂地認為,“磚瓦窯是傳統手工藝產業。”他們沒有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,昔日的磚瓦窯已經與環境保護新要求不相適應,與國家的行業規定不相適應。
云南省和大理白族自治州都有政策明確要求,對無合法手續、無污染治理設施的“小作坊”和“散亂污”企業,要結合實際認真分析,大力推進綜合整治,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,促進產業轉型升級。從金墩鄉趙屯村現存的23座磚瓦窯現狀來看,當地有關部門在推進工作中顯得力度不大、質量不高、進展步伐緩慢。
“燒制磚瓦窯的原料是黏土,屬限制類資源;燒制方法屬淘汰類工藝,按相關產業政策,應淘汰退出。”鶴慶縣副縣長寸力向記者介紹。
如今,趙屯村10家磚瓦窯戶如何“轉型發展”,依然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問題。
“我們要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‘回頭看’反饋問題整改落實為契機,深刻吸取過去工作中的教訓,堅定信心和決心,舉一反三,用最嚴、最實的方法和手段,切實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。”鶴慶縣縣長段紅麗表示,將從實際出發,制定引導政策,推動磚瓦產業轉型發展。
目前,趙屯村23座磚瓦窯已全部關閉,這是鶴慶縣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的一小步。今后如何防止反彈、如何交出一份人民滿意的答卷,記者將繼續關注。
(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)
|